English

牢牢把握高校德育正确方向

1999-08-18 来源:光明日报 田建国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我们把握高校德育正确方向,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高素质人才,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高校德育的重点工程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高校要努力推进“三进”工作,高校“三进”工作目标是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做邓小平理论的信仰者、实践者和传播者。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关键,进学生头脑是目标。必须把“三进”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和重点工程,作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和核心。邓小平理论的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回答社会的前沿问题,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科学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正确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这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能力,说到底是党在高校有没有领导资格问题。

正确把握高校德育的立足点

首先,要立足培养目标,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崇高目标全面实现,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次,要立足经济社会宏观背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从我国尚处在社会大变革进程中的实际出发,从存在不同意识形态相互激荡碰撞的严酷现实出发,把德育放在世界新的科技革命的大格局下来考察和研究,放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和研究。第三,立足经验总结。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高校德育历程,主要有四条经验:高校德育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高校德育必须虚事实抓,虚功实做,软件硬抓,软硬兼施,才能发挥最大效益;高校德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建设;德育要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置身于日益丰富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

重视高校德育的侧重点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德育大有可为,大有用武之地。诚然,德育不能代替智育,但德育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正确的思想能够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促进智力活动。创新能力绝非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一个人成才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德育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一)做人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体和客体的关系。要求学生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做事相统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二)合作精神的教育。知识经济呼唤人的相容与合作。我们处在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的时代,强调与人相容、合作共处。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很难有大作为。要提倡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学会合作,善于共事。(三)奋斗精神的教育,主要指好强的个性,竞争的意识,不服输的精神和不断进取的追求。(四)思考方法教育。思考方法作为思维方式,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仅能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还有利于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五)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较专业知识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品格和创造基因。

教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

加强高校德育建设,必须把师德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教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的是培养学生做人;教师劳动手段,不仅是手中教材,实验室仪器设备,更重要是靠自身高尚的人格和品格。教师以其思辨的、感情的、道德的、风范的人格力量激励学生,影响他们的志趣,启发他们的思路,锤炼他们的能力。这就是教师的精神魅力,它是任何先进技术和工具所不能替代的。一个好的教师,不仅对学生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道德文章都堪为师表。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终身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因此,要把加强师德建设和建立教书育人机制作为高校德育的基本点。

开发高校德育新的增长点

高校的校园文化,既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其相适应的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自身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以创造时代新的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我们要从营造育人环境的高度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德育建设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影响及于终生。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校风,最高表现是校园精神。在高校,我们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党爱国的校园精神,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才为志的学风。创建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校风。这样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才能对师生员工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行显性和隐性塑造。

探索高校德育新模式

首先,在德育的指导思想方面,需要深入探讨,求得共识。比如: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高校德育目标和当前社会现实状况之间的反差,如何正确处理高校德育目标的实施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水准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加强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和处理思想教育课程与日程思想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等。其次,要加强教育取向的研究。在当前道德教育中,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具有道德意义的种种品质固然重要,但教育的着眼点还应放在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上。第三,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要做实事求是的调研和分析,不能停留在对一般现象的描述上,要透过现象进行本质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对青年学生中存在的某些思想观点和倾向性问题,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深入的剖析,正确地回答。当前,特别要注意研究和解决青年学生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山东省教委副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